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艺术融合科技专业美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2)

来源:科技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 专业美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作用 艺术融合科技, 计算机技术促进专业美术院校艺术教学与时俱进, 而通过艺术专业院校的教学研究也推动完善了计算

3 专业美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作用

艺术融合科技, 计算机技术促进专业美术院校艺术教学与时俱进, 而通过艺术专业院校的教学研究也推动完善了计算机基础教学。 专业美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完善艺术创造、 辅助专业教学、推动学术科研、培养实践能力几个方面。

(1)完善艺术创造——科学发展推动技术革新,为艺术创作提供强大支持。计算机媒介突破传统界限,提供了更完美的艺术表现及效果呈现方式, 计算机思维将数字媒介运用到美学中,为艺术创造带来无限可能。

(2)辅助专业教学——专业美术院校的使命是培养具艺术创造力、实践创新力的精英型人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优劣至关重要。 通过多媒体交互、翻转课堂、网络微课、MOOC 慕课等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将艺术理论、创造思维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在吸收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技能,以技术促进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专业美术院校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强大功能,形成与自身风格、专业特色相匹配的教学体系,为构建创新型、精英化、实用型的教学模式努力[5]。

(3) 推动学术科研——对计算机基础的探索能够推动专业美术院校的学术科研。近年,计算机教学与美术学科逐渐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态势,在艺术创新、竞赛获奖、国际交流、论文撰写等方面起到支撑作用。 因此,对其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探索是专业美术院校不容忽视的环节,随着数字媒介、学科交叉、信息科技的不断深入,计算机基础教学必将成为学术科研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6]。

(4)培养实践能力——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艺术创造为“其事”,计算机技术即“其器”。美术专业要与其他学科融合,才能做到学以致用,适应社会。专业美术院校培养的精英人才,不仅需兼具艺术能力和创造思维,更要培养卓越的实践技能。以计算机教学为载体,通过校外基地、项目实习、创新创业等渠道,促使专业创造向生产力转化,这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是将教学专业化、具体化、实践化的表现,是真正的价值最大化。

4 结语

以艺术融合科技作为切入点, 专业美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打破了计算机唯工具论, 将计算机教学由“单独割裂”思维转变为“统一融合”思维,建立“计算机媒介—计算机思维—计算机艺术” 的创新驱动体系:(1)以媒介为驱动,数字媒介及多媒体衍生于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与艺术设计相互依存,共荣共生,无法分割跨越。(2)以思维为驱动,科技思维与艺术思维从来都是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是共同发展的两极。(3)以艺术为驱动,计算机艺术推动专业学科交叉,强化专业效果完善,促进专业功能创新,让艺术具有一种新的动力性与独特性,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计算机与专业美术融合统一的思维是专业美术院教学体系中无法绕行的重要部分。

艺术与科技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两者逐渐形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艺术融合科技,不仅拓展了两者各自的创新领域,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创造与思维。[7]聚焦于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研究与探索,实现完善艺术创造、辅助专业教学、推动学术科研、促进国际交流、培养实践能力等目标,构建具备专业特色的教育模式,培养艺术化、创新型的精英人才,在实践性、竞争力、创新化、研究型等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

[1]侯宇琦, 张泽佳. 高等设计教育改革框架与国际化策略发展研究[J].艺术工作,2018(6):111-112.

[2]周宏蕊,霍楷.“双一流”背景下竞赛创新示范中心协同混合教育模式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0):141-143.

[3]霍楷,张立志.科学化、驱动型和创新性竞赛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8(8):11-14.

[4]陆冠东, 贺琳彦. 科技融合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9(19):228-229.

[5]安娜,曾嵘.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出版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包装世界,2018(3):118-121

[6]师丹青,王之纲,徐迎庆,等.信息艺术设计:在艺术和科学融合的“临界点”上[J]. 装饰,2019(9):50-54.

[7]田园.探索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的未来:英国设计专业教学启示[J].艺术工作,2019(4):113-114.

文章来源:《科技风》 网址: http://www.kjfzz.cn/qikandaodu/2021/0226/636.html



上一篇:如何让高大上贴近人心新时代科技人物报道的创
下一篇:飞天勇士卫星平台

科技风投稿 | 科技风编辑部| 科技风版面费 | 科技风论文发表 | 科技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