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科技出行企业“碳中和”并非纸上谈兵(2)

来源:科技风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在产品,碳积分制度作为鼓励车企转型的激励与监管政策,也将和前些年的补贴一样在完成使命后退坡,但当下“碳积分”所带来


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在产品,碳积分制度作为鼓励车企转型的激励与监管政策,也将和前些年的补贴一样在完成使命后退坡,但当下“碳积分”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与亏损使企业无法对其视而不见。对于负积分企业,应合理选择积分购买节点,减少“碳积分”相关的支出成本,而对于手持大量积分的企业就如同持有“期货”一般,应清晰的洞察积分价格的波动,积分价格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

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助力“碳中和”?

出行服务企业,像滴滴出行、嘀嗒出行、青桔单车、百度、高德等,将有乘车需求的用户的出行,从线下逐渐转移至线上;而出行解决方案企业,像希迪智驾,则为用户提供更加合理的行车路线。这些企业近年来的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为用户的出行场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优化,同时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同于汽车企业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措施, 如何将数字化转型与“碳中和”相结合并实施落地,才是出行服务企业的社会职责所在。

6月3日,嘀嗒出行正式发布了“Project Blue More蓝多多计划”,这将有望实现全球出行行业首次,对用户的顺风出行减碳贡献值进行权威认证。截至目前,该计划的用户预约参与人数已超20万,目前还在持续增加。此次嘀嗒出行联合推动首个顺风车碳减排方法学算法标准的出台,将为出行行业测算用户个人碳减排贡献值提供有益借鉴,也将更有效调动用户参与绿色低碳出行的积极性和使命感。作为面向广大C端用户的出行服务企业,如何让出行用户的碳减排值得到官方认证并产生价值,使用户在积极助力碳中和的同时也获得具体收益,这样将会是今后面向C端用户企业重点关注的一项开创性话题。

不同于嘀嗒出行,“希迪智驾”融合全球领先的商用车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技术,降维应用到主动式公交优先系统。目前已经助力长沙完成交叉路口改造、公交线路改造以及公交车的智能网联化和主动公交优先改造,有效的减少私家车出行量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在各企业纷纷为“碳中和”发展发出倡导与实践举措的主流趋势下,尚未行动的企业显然无法交出一份名叫“社会责任”的满意答卷。

补能企业如何抓住机遇?

目前我国公共充电桩设施长期处于优质供给不足的状态,存在数量众多的充电桩因维护不足,导致废弃、损坏的严重现象。随着“碳中和”发展目标的推动,新能源汽车数量将得到大幅度提升,汽车能源替换的模式将由传统石化能源逐渐向新能源转移,从而降低碳排放。

对充电桩质量优劣、距离远近等因素的选择,将成为决定新能源车主消费的首要考虑因素。在能源“增量替换”的发展下,补能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变化莫测,及时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补能服务企业将抢占先机,有机会占据大量市场份额。

目前已有企业开始行动,像能链、特来电、星星充电等。

能链通过精准算法可将新能源车主导向最优质的充电场站,提升充电桩运营效率和能源补给效率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助力“增量替换”,实现碳中和。

特来电选择与宝马、威马等车企进行合作,共同探索“低碳出行”发展之路。

星星充电则与易至出行达成战略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布局充电网络的建设。

结语

在国家提出“3060”的发展目标下,科技出行企业的“碳中和”发展吸引了各个行业的关注。同时“碳中和”发展也并非纸上谈兵,各家企业纷纷布局,寓在这历史性的绿色能源经济转型当中,攻占属于自己的“城池”。

《2021中国科技出行企业“碳中和“发展研究报告》合作征集

科技出行企业“碳中和”发展之路应该如何走?如何利用好碳衍生品?企业如何利用机遇抢占市场?不同“碳中和”实现路径又有哪些特点?“碳中和”发展又有哪些资金注入机会呢?

?亿欧智库将在《2021中国科技出行企业“碳中和“发展研究报告》中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拨开“碳中和”下科技出行企业发展转型的迷雾,助力科技出行企业的“碳中和”的发展布局,挖掘“碳中和”科技出行行业的投资机会。

?亿欧智库诚邀产业链上中下游相关企业、协会、专家、高校、研究机构等参与其中,共同探讨中国科技出行企业“碳中和”发展当中的价值、机遇以及解决方案。更多报告信息交流与合作请点击报名链接:(https://shimo.im/forms/vy9RVJRjTK9pcgvd/fill?channel=yiou)填写报名信息,也可联系报告作者李浩诚(邮?。

文章来源:《科技风》 网址: http://www.kjfzz.cn/zonghexinwen/2021/0610/1492.html



上一篇:德马科技关于开展2021年度远期外汇交易业务的公
下一篇:现代科技解析青铜器,取得一个重大发现:商朝

科技风投稿 | 科技风编辑部| 科技风版面费 | 科技风论文发表 | 科技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